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期间,深入河西走廊文物保护单位、革命纪念馆、学校、草原、林场、农村等进行调研,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河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继续做好河西文章,为河西走廊的腾飞作出更大贡献。
一、深挖资源禀赋,弘扬传统文化
整合研究力量、建设学术团队。学校利用学科齐全的优势,进一步整合相关学科、专业和科研平台的力量,积极打造学科交叉、优势互补、团结协作、持续发展的研究团队,统一规划课题和项目,持续深挖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提升研究水平。
开展系统研究、提升质量水平。充分考虑河西文化组成的不同形态和不同历史脉络,从河西历史文化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方面,进行全面整合、理性思考和系统研究,以提升研究水平,提高成果质量。
对接相关产业、转化研究成果。紧紧对接河西历史文化产业,加大成果转化力度,把研究成果充分运用到文物保护、开发、利用、传承、创新的产业当中去,在河西地区的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讲好西路军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挖掘整理史料,建设信息中心。要开展调查研究,深入挖掘史料,在学校建成红西路军史料信息库。
打造文化精品,讲好英雄故事。在深入挖掘、研究红西路军史料的基础上,创作一批反映红西路军历史和精神的作品,采用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红西路军的故事,扩大宣传教育影响。
融入人才培养,传承红色基因。把红西路军的研究成果,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运用到人才培养过程之中,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三、加快教育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
坚持办学定位,加快转型提升。继续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多科性的办学定位,着力推进学科、专业转型发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并以此带动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在质量、规格上的社会适应性。
强化实践教学,提升职业能力。紧紧围绕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目标,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着力构建以基础实验、专业实训和创新实操为主要内容的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按照“专业、行业、职业”三位一体的要求,加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力度,实现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无缝对接;完善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机制,通过到地方企业挂职锻炼等途径,不断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重视个性发展,提高创新能力。以促进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开放实验室、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申报创新项目等,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创新创业、科技孵化等综合性服务,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四、强化环保研究,助力生态文明
发挥地域优势,积极主动作为。要充分发挥学院身处河西、熟悉河西的地域优势,主动投入河西走廊生态保护之中,集中人力、物力,在祁连山生态恢复、黑河流域治理、绿洲农业发展等方面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发挥资源优势,强化系统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将依托河西走廊特色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河西生态与绿洲农业研究院、食用菌院士专家工作站、微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乡村振兴研究院等科研平台,进一步加大力度,就河西地区的山水林田湖草的保护、开发,制定统一规划、列出具体项目、细化工作方案、开展系统研究、搞好成果转化,为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保护作出更大贡献。
五、对接主导产业,服务脱贫攻坚
紧密对接产业,助力产业扶贫。结合帮扶村产业发展实际,学校整合相关学科、专业力量,主动对接相关产业,通过人才培训、技术指导、成果转化等途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助力产业扶贫。农业学科主动对接高原绿色有机蔬菜、设施果蔬等种植产业,医学、生物主动对接中药材种植及加工产业,历史、人文等学科主动对接文化旅游产业等。
紧密对接行业,助力乡村振兴。学校与行业部门和行业组织密切配合,积极助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和乡村振兴。开展教育扶贫,为在校就读贫困家庭学生优先选择专业、优先落实助学政策、优先推荐就业,着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着力促进就业脱贫;开展健康扶贫行动,选派附属医院优秀专家到县、乡镇卫生院挂职帮扶,着力解决因病致贫问题;开展文化扶贫,帮助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高文化活动品位。
紧密对接项目,助力创新发展。学校将积极对接河西地区正在建设的重点项目,动员广大师生深入到项目中去寻找研究课题,为项目解决难题,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科学研究的针对性、应用性和时效性,真正推动项目的创新发展,提高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作者系best365网页版登录党委常委、副校长)